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憂鬱症(41)>追求幸福、遠離憂鬱 - 郭約瑟醫師
追求幸福、遠離憂鬱 - 郭約瑟醫師
2006/10/06
                   追求幸福、遠離憂鬱 精神科主任 郭約瑟醫師

無庸置疑這是一個憂鬱的年代,而憂鬱代表著一種失落或不足,原因來自成就挫敗、或毫無成就;愛的失落、或長期受忽視;智慧的退化、或能力的不足;活力的喪失、或體質病弱。使得,憂鬱與自殺成為媒體曝光率相當高的主題,憂鬱情緒、失去興趣、認知鈍化、罪惡感、自殺念頭、失眠、食慾不振、疲憊、動作遲緩等九大指標症狀,已經不再陌生。

但這也是一個充滿機會、讓人追求幸福的年代,民主自由、民權高漲、民生富庶、交通發達、資訊蓬勃、教育普及。其實幸福不只是單一或短暫的感受,而是很多種成分所組合而成的整體、持續性的感受,學者研究中,最常用的幸福指標有六項,包括對生活、工作及婚姻感到滿意;擁有正向情緒:快樂、舒適、滿足;少有負面情緒,如憂鬱、焦慮、恐懼、壓力等;對他人感到信任與安全感;明白生命的意義與目標;即使生病,也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與醫治。

面對這兩極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明白「追求幸福、遠離憂鬱」的根本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要努力「維護身、心、靈全人健康,必要時就應尋求相對的醫治」。身體方面,我們要維護身體健康;心理方面,我們要獲得平安;靈性方面,我們要享有喜樂。其中又以享有靈性上的喜樂,為生命意義的最高指導原則。

維護身體健康-要能節制慾望、開發活力泉源

持續的不滿足,往往是人們煩惱、自我傷害最主要來源,因此節制慾望就顯得非常重要,包括不貪食、不過量飲酒、不吸煙、不吸毒、少喝刺激性飲料,不過勞、不懶散、不虛榮、不縱情聲色場所。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態,但能從平時做起,主動保養健康,就有機會活力久久。開發活力的泉源,包括營養飲食要均衡、生活要規律、要喝潔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曬充足的陽光、適當的運動與排汗、要有適當的休息與睡眠、也要有正當的娛樂。

但更重要的是,要持續吸收醫學知識,相信與接受現代醫療的診治,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任何疾病都要及期發現、及早接受治療。

獲得心理平安-就要越挫越勇、增長智慧

平安是一種最穩定的心理狀態,但卻需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得到,是現代人最缺乏、也最渴求的能力。生命旅程當中,處處有挑戰與誘惑,每個人都要面臨種種重要的生命抉擇,失敗與犯錯則是成長路上無可避免的荊棘與枷鎖。永不放棄的意志與韌性,越挫越勇,堅持到底,往往能闖出一片亮麗天地。

要增長智慧,必先認識真理(敬天謙遜、離惡行善、愛人如己),在生命旅途中不致迷航;吸收與運用知識、經營人際關係、增加社會資源,以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覺察與管理負面情緒,學習寬恕放下,以遠離憤怒;謙卑尋求原諒,可解脫罪惡感;學習樂觀,將避免憂鬱;學習信任,來免除焦慮與恐懼。

心理的不平安,可能是面對外在壓力源的無助、對內在負面情緒的失控,也可能已經進入精神疾病、大腦情緒內分泌系統失調的狀態。勇敢尋求精神醫療資源,接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期、避免大腦恆久性的傷害,更是大智慧的展現。

享有靈性喜樂-則要慈悲喜捨、愛人如己

資本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造就了世界的經濟榮景,卻讓人心遠離了群體。自我中心、唯利是圖成了當代人類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摧毀了人類彼此之間無形的信任與安全感,讓恐懼與憂鬱,成了世界共同的痛苦基調。

我們的快樂是與他人的快樂深切連結在一起的,因此要獲得真正且持續的快樂(喜樂),就要努力去維護與培養人際間的情感,甚至要修補人際間情感的裂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慈悲喜捨,不吝給予恩慈、憐憫他人的痛苦、對他人的成就給予祝福、無條件正向關懷與接納。還有永不止息的愛,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在任何宗教的教義當中,「貪婪、犯罪、驕傲」,都是所謂的核心之惡或靈性之病,也是人性當中最需要被醫治的對象。要能克服與約制人性的自私、無止境的慾望,唯有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意即尋求靈性修養與治療。對凡人來說,所謂最深厚的智慧,就是得自以「上帝之眼」來看萬象世界的能力,而非大多數人只能以個人小我的觀點、管窺天下的狹小器量。意即我們唯有透過更高層的靈性體驗,才能看清人世間的困惑,做出正確的抉擇,以走向正確的道路。

讓我們用愛將這個世界重新點亮信任與安全感的明燈,使得「健康、平安、喜樂」常駐人心,叫疾病得醫治、恐懼與憂鬱遠離、貪嗔痴褪去,願陽光燦爛般的微笑,成為人們臉上永遠抹不去的標記。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