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電腦網路(12)>精神疾病的網際網路自助介入 - 翻譯:卡門
精神疾病的網際網路自助介入 - 翻譯:卡門
2006/10/06

                   精神疾病的網際網路自助介入 翻譯:卡門 審訂:陳信吉/謝穎華

摘要及前言

摘要

回顧之目的:近年來有相當多關於精神保健之網際網路介入各方面的刊物發表。本文的目的是回顧目前對治療精神疾病之網際網路介入之科學現況。

最近的發現:關於運用網際網路介入來治療精神疾病的隨機化控制組研究仍然稀少。大部份此領域的研究是以網際網路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憂鬱症及焦慮症的病人。另外,有少數發表的研究是運用網際網路介入來治療物質濫用(如吸菸、酗酒),失眠和耳鳴。

總結:最近的研究提供網際網路介入可能是一種有希望之治療某些精神疾病的工具之証據。

前言

溝通技術如桌上型視訊會議、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在保健的許多領域,包括精神保健上逐漸扮演重要角色。雖然有些網際網路介入的方法被建議用於治療一些精神疾病,在此領域之隨機化控制組研究依然是例外而非常規。大部份的網際網路介入是建議可作為導引式自助網際網路方案的認知行為課程。這有些是純粹的自助課程而有些則是附屬於傳統的面對面治療。後者結合網際網路教育及技巧訓練與專業的諮詢,藉著電話或電子郵件來提供或在面對面的晤談中傳達。

網際網路介入治療焦慮症

數個隨機化控制組試驗証明了網路自助方法對焦慮症的功效。Andersson 等人最近提出運用網際網路介入治療精神疾病的回顧。

首先,由Kenwright 和 Marks所帶領的非控制組研究中,十位具恐懼症或恐慌症而無法持續接受治療的病人在家中使用電腦輔助的網際網路自助系統(FearFighter),僅由治療師提供簡短的電話支持。他們的改善顯著,且其結果和滿意度類似具有相似疾病而在診所使用FearFighter並由治療師作簡短面對面支持的病人。

在一隨機化控制組試驗中,Carlbring等人比較恐慌症而具有或沒有空間恐懼症的病人以一週一次共十次的認知行為療程和十單元的網際網路自助課程進行治療。總共有四十九位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混合的組內效應在兩組皆高,而組間效應則很小。一年的追蹤証實了這結果。一般而言,本研究所顯示的証據支持網際網路自助課程的繼續使用和發展。

在一隨機化控制組研究中,Schneider等人以2:1的比例分配恐懼症或恐慌症的病人於電腦輔助網際網路在家自助之兩組:自我暴露的認知行為療法(FearFighter; n = 45)或最小的認知行為療法而沒有暴露(Managing Anxiety; n = 23)。所有的病人皆能藉由臨床醫師的備用電話提供簡短的電腦諮詢。在自我評分和盲樣評估中,病人在為期十週的兩種形式的自助治療中同樣獲得改善,但在第十四週(追蹤一個月)包含自我暴露教育之自助療法較沒有暴露的在十次測量中有五次有顯然更多的病人獲得改善。所有病人對治療的滿意度與治療後和一個月追蹤之改善呈正相關。治療結束時,居家網際網路電腦輔助認知行為療法加上簡短的即時諮詢服務電話無論有無教育暴露均有效,而一個月追蹤在某些測量中如果包括教育暴露法其效果更佳。

Farvolden等人領導一個研究以檢查一隨手可得之治療恐慌症和空間恐懼症的十二療程之網路認知行為療法課程之使用和縱向有效性。恐慌症中心之99695名使用者的累計無記名數據被分析。使用網站的統計資料被檢查,而註冊認知行為療法課程者自我報告之症狀的縱向調查被實施。主要評估結果的方法是在每療程(共2-12次)開始時之自我報告的恐慌症發作頻率和嚴重性。總共有1161位使用者註冊CBT課程。但中斷率極高,1161個註冊使用者中只有12位(1.03%)完成十二週的課程。然而,即使在參與課程少於十二週的人其自我報告的恐慌症發作頻率和嚴重性也在統計上顯著性地降低。作者結論,隨手可得之網路自助可能具高度中斷性,但那些高自我選擇維持在課程中的人可能觀察到顯著的改善。

網際網路介入治療憂鬱症

兩種針對憂鬱症之引導式自助課程(結合治療師的聯繫)在網際網路上實現了。

Clarke等人領導一個針對自我報告患有憂鬱症成人的純粹自助網站之三軸向隨機化控制組的試驗,稱為ODIN(Overcoming Depression on the InterNet, 在網際網路上克服憂鬱症)。此試驗包含三種治療方法:一個未使用ODIN 網站的一般治療控制組、一個具有明信片提醒函的ODIN課程組、和一個使用電話提醒的ODIN課程組。在以信函聯繫徵募的12051人中,有255人登入註冊網站,完成線上同意書和線上版的流行病學中心研究憂鬱症量表以及簡表-12,而被隨機分配於三組(100人分配於控制組,75人於具明信片提醒的ODIN 組,而80人於以電話提醒的ODIN組)。在所有各組中,追蹤完成率在第五週是64% (n = 164),在第十週是68% (n = 173),而在第十六週是66%(n = 169)。在一治療意願分析中,介入治療參與者比控制組報告較高的憂鬱症降低率。原本較嚴重憂鬱的參與者此效應更明顯。

Christensen等人領導一個隨機化控制研究以評估兩種對具憂鬱症狀者之網際網路介入的有效性:一個心理教育網站提供關於憂鬱症的資訊和一個互動式網站提供認知行為療法。由調查所徵募之具憂鬱症狀者總共525人被隨機分配於三組:心理教育網站(n = 166)、認知行為療法網站( n = 182 )和一使用治療安慰劑的控制組(n = 178)。測量結果的方法包括憂鬱症和不正常思考的改變;關於醫學、心理學和生活方式改變的知識,和關於CBT的知識。治療意願分析指出藉由網際網路實行的關於憂鬱症的資訊(BluePages)和使用CBT的介入治療(MoodGYM)在減少憂鬱症狀方面比可靠的控制組介入治療更為有效。 CBT顯著減少不正常的思考和增加關於CBT的知識。具有關於憂鬱症的知識顯著改善參與者對憂鬱症証據導向治療之有效性的了解。作者結論說,藉由網際網路實行的CBT和心理教育都對減少憂鬱症狀有效。

酗酒者的網路介入

Cunningham等人實施了一項對酗酒者網路介入的初步評估,比較只接受網路介入和同時接受自助書籍者飲酒行為的改變。在接受網路上個人化的回饋後,有83位完成基本資料且自願參與為期三個月的追蹤調查。隨機選取半數的參與者同時接受額外的自助書籍。有48位回覆了追蹤評估。重複施測的變數分析用以比較只接受網路介入者基準及三個月追蹤之飲酒量。對於僅接受網路介入之影響有最小的支持。另外,在控制基準飲酒量下,以階層迴歸分析比較兩種介入方式在追蹤時的飲酒行為。與只接受網路介入者相較,接受額外之自助書籍飲酒的人數及量均較少。雖然結果顯示有效,但是因為缺少未介入的對照組,這個研究無法證明網路個人化回饋介入可作為一種單獨有效的介入方式。

Moore等人比較以網路或以書面郵件對大學生寄送預防狂飲之介入宣導的可行性及功效。總共有116位大學生完成了基準調查。然後作者將學生隨機分成網路及紙本組並寄送介入資料。包一系列四週的電子報或書面報刊。共有106位學生完成測驗後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寄送方式,這種介入對於狂飲的學生是有效的。作者發現以網路或書面寄送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結果支持使用網路與傳統方式一樣均可作為健康介入的傳遞媒介。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