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其他(29)>心理師的心裡事 - 陳信吉心理師
心理師的心裡事 - 陳信吉心理師
2006/07/05
                   心理師的心裡事 臨床心理師 陳信吉

  走了一個醫師,震撼了一些人,而這些人不禁要問:心理醫師不是最懂得如何紓解一個人的情緒的嗎,怎麼也會這樣想不開?

  這樣的疑惑邏輯上十分合理,但在實務上,身為這助人專業一員的我卻很清楚這並非什麼難以想像的事,事實上前輩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雖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所謂的助人專業卻絕非一個美妙的工作,例如在美國,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便一直名列前茅,遠遠高過他的同行(他科醫師)許多。

  為什麼會這樣?心理醫師這個助人的專家為什麼就不能幫助自己呢?

  對這樣的疑問,我除了苦笑之外,也只能說:「如人飲水,有苦自知。」不過為了讓大眾更了解這一專業,也讓有意踏足此一專業的後進者有所準備,我還是盡我所能地分析一下,至於能體會到多少就看各位了。

  首先,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心理醫師身上必然有著諸多助人的法寶,要解救自己毫無問題。但問題是,法寶要用也要知道要用在哪裡,如果一個助人者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或是知道有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那法寶再多也是好看而已。而偏偏,這你我身上的弱點總是旁觀者清的,助人者再怎麼經驗老到也依然會有他的盲點,而且就像一個外科醫師不太可能對自己動刀,一個助人者要把那些法寶往自己的身上使也還是有些困難的。

  既然自己找不到,或者找到了卻下不了手,那找另一個專家來下刀怎麼樣?

  這是很正確的一個方向,但實際執行上卻還是會遇到阻礙,一方面是這個要去求助的助人者本身就會有心結,尤其是當這個助人者很資深或頗有地位的時候,你要他找一個比他年輕或資淺的?門都沒有!相對的,一個助人者面對一個前來求助的前輩時,壓力也是很大的,那種所作所為都被評價著的感覺除非神經跟恐龍一樣粗不然恐怕是難以承受。

  好吧,那就資深的找資深的,大老找大老,「門當戶對」不就得了?

  恐怕也沒那麼簡單,嗯,讓我們這樣想像好了,如果你去找一個治療師,而這個治療師在往後的日子裡還時常會跟你在某些宴會裡碰頭,你還能夠很自在的談你心裡頭的祕密嗎?恐怕會有點尷尬對吧?那麼,能不能請你告訴我,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治療師們不在學術研討會上碰面的?什麼,不要參加?這可不行!不持續參加在職訓練是會被取消專業資格的。

  而除了這自己很難幫助的了自己,又不容易找到別人來協助的困境之外,還有一個助人者常常要面對的問題是「感同身受」,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叫「替代性創傷」。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想這些助人者工作的性質各位並不難想像,總是得要聽每個人訴說他們的故事,且這些故事的內容大多是負面的經驗,偏偏對一個助人者來說,「同理」是一個普遍被要求的特質,使得助人者有時跟著陷入他服務對象的困境難以自拔,而且越是期望自己能「解救」他人的用容易將這樣的壓力往自己的身上攬,從而造成了自己的崩潰。

  此外,與上述類似的情況是,在服務的對象敘說著他們的痛的同時,偶爾助人者心中的痛也會跟著被挑起,例如聽著一個人說著他在婚姻中的失落與痛苦,這個助人者將難免跟著去檢視自身的婚姻經驗,如果這個經驗是美好的,那麼沒有問題,如果不是呢?求助者的失落與痛苦有人可以陪伴扶持,那助人者自己呢?更何況,求助者在生命中的某一時刻可能僅要面對一個問題,一個助人者要面對的卻不只一個!

  所以,下次再聽說有某位助人專家選擇了自我了斷的時候,可以覺得感傷,卻不用覺得訝異,因為我們可以確定,離開的那個人曾經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部擁有眾多專業技巧卻冷漠無情的機器。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