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資料分享(15)>
推薦書目(29)>家庭會傷人
家庭會傷人
2006/06/26

                   家庭會傷人
 
作者: 約翰.布雷蕭
譯者: 鄭玉英、趙家玉
出版商: 張老師文化
出版年代: 2006

【內容簡介】
本書談的是家庭—我們一生的起點和最深的夢鄉。

出人意外地,本書既不溫馨也不甜美,卻充滿了真實的痛楚。作者道盡了家庭帶給人們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邀請讀者用真實的勇氣去閱讀,以便發現自己身上可能攜有的傷痕和偏差的來源,而可去蕪存菁找回健康的自我。

書中嚴正地指出父母可能給孩子的傷害,卻無意對父母的善意、親心做任何指控與批判。因為他們已經窮半生精力,給了孩子在他們所知範圍內最好的對待。而父母也曾經是家庭中的孩子,許多不妥當的做法,也只是家庭系統當中本能地代代相傳而已,傷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經受傷的孩子。在看清整個家庭系統的來龍去脈之後,會使我們對曾度過辛苦童年的父母,更增諒解和親近。

書中仔細敘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統中扭傷的心理歷程。例如:受到虐待的孩子如何在幻想中美化父母;承受父母指責、羞辱的孩子,如何把羞愧內化到自我的核心,而成為一個沒有羞愧感卻十分自貶的成人;孩子如何為了符合家庭系統的需要而長出「假我」;孩子如何為了彌補父母的缺憾而提早結束童年。

「上癮」乃是世紀之病,現代人用多種強迫性和上癮行為掩蓋真實的痛苦,作者對上癮行為和家庭之間的緊密相關提出精闢的見解。

我們多麼不願意承認家中有上癮和失控的父母;多麼不願意見到家中出現身體或情緒的虐待,甚至性暴力的發生。本書有如打開探照燈,照亮家中可能有的陰暗角落,且提供多項檢覈表,供讀者檢覈之用。當我們展讀家庭中可能有的一些問題,且檢查自身的經驗之後,倘若發現自己的家庭並非如此,將會知道這是多麼值得感謝的事,而不會視「家庭的健康」為理所當然!倘若我們檢查出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有一些類似的經驗,也才能看清問題的脈絡,知道如何走出困境,不再自傷傷人!

本書作者是心理輔導者及著名的電視製作、主持人,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講述家庭互動的原理和人由受傷到康復的過程。他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出身於酗酒家庭,曾經進入教會立志傳教,卻因酒癮而進入奧斯汀州立醫院接受酗酒治療。他在度過漫長而艱辛的復健過程後現身說法,以自身的經驗印證家庭理論,以及人會受傷亦會康復的信念。

他是一名真正的傳教士,因為他用生命為自己所相信的事做了見證。他也指出:若無面對真實生命的勇氣,宗教也只是躲避苦難的避風港。可是,倘若沒有在人性的層次上充分耕耘,就過分簡化地把一切歸給上帝,其實是一種逃避自我的做法。故宗教狂熱本身也可以成為一種上癮行為。

其實有多種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都指向精神和靈性的層次,高層意識(higher consciousness)亦為其中一端。人本主義之父馬斯洛(Maslow)也指出,在自我實現之後的更高一層是自我超越。本書提出康復的三個階段,是由最深的痛苦和最大的軟弱走向高層意識的過程,這並非一蹴可幾,首先需要脫出在上癮中忘卻痛苦,及陷在假我中佯作堅強的病態模式。當我們能夠勇敢地咀嚼生命中的苦難,不再被殘障的意志力所欺騙,承認自己的軟弱之後,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向上天的仰望,是真正的謙遜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成熟的宗教態度,與「躲入」宗教的心態完全不同。而在此過程中,對於孕育我們人性的家庭背景加以深入體驗,更是必經之途。

身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對於書中所敘述的康復工作三階段的每一部分,都深表同意並且引發極大共鳴及繁多聯想。譯作過程中多次掩卷,心中激盪不已。想起的總是那一場場心理劇和家庭重塑中的主角,他們勇敢地走進我的工作團隊所主持的成長團體,以他們自身和家庭的經驗教導了我,讓我深切認識了可貴的生命力。

我想起每回主角在劇場中表達對父母深深的渴慕,全場為之動容的景況;也想起一些曾在心理上遭到父母遺棄的朋友,在猛然發現自己也遺棄了自己之時,顫抖著手在劇場中象徵性地將那被棄的孩子—內在的自己—拾回時,是怎樣一種動人的場面。

我從不害怕聽到有人對親生父母發出憤怒,因為我曾多次見到有人由對父母的童稚之愛,經歷了怨憤,甚至於痛恨之後,重新走入寬恕的美麗歷程;我也想起,當一個孩子知道當年苛待自己的母親,也曾經有著辛苦而受虐的童年時,他便能全然寬恕而諒解了。

在我們本土化的工作中,更見到許多屬於中國社會的獨特現象,而於家中引發的特殊主題。例如,五十年前因戰亂而引起的家庭分離;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分別給男孩和女孩帶來的不同壓力;養女、指腹為婚及童養媳制度,曾經給我們的上一代帶來怎樣的苦難,而間接影響到我們這一代的成長!

這許多的經驗使我相信:家庭真的會傷人,而人的康復也絕非不可能!當我見到有人從原生家庭的羞恥感而逐漸走向自尊和自愛時,或一個幼時曾被打得遍體鱗傷,而現在成為一位慈愛的父(母)親時,我相信人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人類固然會在童稚時,受到家庭系統的創傷和扭曲,但是如果他具有鍥而不捨、面對真實的精神,康復永遠是可以達成的。就像有些植物經過霜寒之後,會格外的甜美;一些從困苦環境當中形成的人格,常常擁有格外堅忍、美麗和可待開發的高度潛能。是這種對生命力量感動的經驗,以及對於人在受傷之後可以再度康復的信念,才使我們這些從事心理復健工作的人,沉醉其中、樂此不疲。

趙家玉是我的外甥女。我還記得大姊產後把她由醫院抱回家中的模樣。本書完初版稿之時,家玉剛剛通過加州南加大諮商心理學的博士班資格考試,現今再版之時,她已是在美國執業多年的心理師了。能遠隔重洋合譯此書,是因我們分享了同一家庭根源中的苦楚和摯愛。我們合力完成本書的譯作,用以紀念已經去世多年的鄭玉潔女士—我的大姊,家玉的母親。若沒有她的苦難,就不會有今天的家玉和我。

〈本文作者曾創辦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現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及神學院授課〉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