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恐慌症與懼曠症(4)>恐慌疾患的心理學理論 - 李意鈞心理師
恐慌疾患的心理學理論 - 李意鈞心理師
2006/06/14

轉載自心靈園地
玉里榮民醫院 臨床心理師 李意鈞 摘譯

許多恐慌疾患的心理學理論已獲得實證資料的支持,顯示心理因素在恐慌疾患之病因、維持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實上,這些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理學發現。資料顯示:(1)心理介入降低恐慌發作;(2)心理治療阻斷”實驗室引發”(laboratory-provoked)的恐慌發作;(3)心理因素調節”實驗室引發”的恐慌發作,顯示任何良好恐慌疾患的理論必須包含生理及心理因素。然許多實證資料嘗試檢驗恐慌疾患的認知行為模式的假設性概念,但在此我們還是首先說明恐慌疾患的心理動力模式。

心理動力模式 :根據弗洛依德早期的構思,當不被接受的原慾想法、衝動、記憶及慾望進入意識層面時,就會產生病態焦慮。心理能量與過去壓抑的事件連結,隨後以偽裝的方式出現(例如,恐慌發作)。後期的構思中,弗洛依德指出焦慮導致壓抑,而不是先前提到的那樣。此構思假定,焦慮對自我(ego)而言是一種危險警報,且自我運用許多心理策略(maneuver),包括壓抑、嘗試降低焦慮及避免危險情境。恐慌發作是神經質症狀,它是過去事件記憶不當壓抑產生。弗洛依德指出,患者害怕恐慌發作產生恐懼行為。

現代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與嬰兒時期之慾望與害怕有關的象徵物引發焦慮與恐慌發作。潛意識或意識線索與早期固有的心理及生理威脅有關,像閹割、分離或父母忽略,到了成年期,這些線索成為恐慌發作的引發物。特別是當防衛機制無法控制與嬰兒期的恐懼連結之潛意識幻想,恐慌發作於是產生。

新的心理動力架構結合氣質研究發現及恐慌患者之心理衡鑑,認為恐慌疾患是氣質與環境因素互動的結果。根據這樣的模式,恐慌患者天生帶著某種生理反應傾向,成為早期害怕的前置因素。當此種天生傾向與不良的父母特性交互作用(例如,父母無能處理一個天生害怕的嬰兒),恐慌疾患之心理脆弱性(vulnerability)就此產生。個案在依賴衝突中掙扎,發展出弱的自己內在表徵(representation)與強的他人內在表徵,使用較差的策略,例如,逃避,來因應生活壓力。這些心理的脆弱性又增強內在生理反應敏感性,當面對壓力時,導致較強的心理及生理改變。最後,安全感降低、生理改變令患者覺得好像要失控了、負面情緒增加(例如,焦慮、生氣、罪惡及羞愧感),累積起來而引發恐慌發作。

雖然心理動力架構看起來很吸引人,可是它仍缺乏研究資料證實這些概念。因為這些理論認為潛意識是恐慌疾患的病因,很難直接地去驗證這些假設,且更難去反駁,因為,當恐慌發作時,已假設潛意識病因存在。所以,研究者必須發展出一套檢驗這些概念的方法,而不假定潛意識病因存在,而僅根據恐慌症狀的有無。

認知模式:認為患者把身體感覺過度解釋它的危險性,且認為即將面臨災難,而導致恐慌發作。例如,患者如果把心悸誤解成心臟病的徵兆,或把緊張不安誤解成他將失控或發瘋,可能導致恐慌發作。

Clark相信”災難誤解”(catastrophic misinterpretations)不僅是由於害怕,且由於其他情緒(例如,生氣)或其他刺激(例如,咖啡因、運動)。當對患者對一個刺激感到威脅時,會心生恐懼感,惡性循環累積超過臨界點時即產生恐慌發作。如果身體感覺伴隨恐懼感,且把它誤解為災難,患者在隨後的身體感覺被激起時,經驗到更強的恐懼感,最後導致恐慌發作。

恐慌患者自陳描述,在恐慌發作期間他覺得自己面臨立即危險(例如,心臟病發作、發瘋),且這些想法特別是在注意到身體感覺之後出現,此現象驗證恐慌認知模式。其他的發現同樣支持Clark的假設,他在實驗室中對恐慌患者與正常人激起類似恐慌發作的生理反應,結果只有對這些感覺誤解為災難的恐慌患者可能會導致恐慌發作。除此,接受引起恐慌藥物之後,而後發作的患者表示,他會害怕自己會發瘋或失控。其他支持Clark認知模式的研究顯示,認知技巧可以減緩恐慌發作,例如,認知重建,即以理性思考挑戰及取代災難誤解。

批評者指出,認知模式沒有解釋為什麼患者的誤解無法獲得證實(例如,災難預測沒有實現),但恐慌發作仍然持續發生。儘管如此,可能是恐慌患者使用一些做法,而避免恐慌發作發生(例如,避免或逃離恐慌發作的情境),所以他們從不真的學到不管他們是否採取預防措施,恐慌發作不會導致預想中的災難。

整合模式:Barlow稱初始的恐慌發作為”錯誤警報”(false alarm),不管是習得的或非習得的,害怕或恐慌發生在缺乏任何危及生命刺激的情況下;相反地,”正確警報”(true alarms),即害怕或恐慌發生在面臨真實危及生命的危險情境中(例如,受到狙擊手的攻擊)。

根據Barlow的觀點,恐慌患者的生理天生就較脆弱(他們對負面生活事件引發過度神經生理反應)。因為這類患者接受到生活壓力,把它們當做是真正危險或生命威脅,因此神經生理過度反應或錯誤警報就此產生。某些患者初始的錯誤警報是身體感覺與焦慮感覺(例如,頭昏、心悸)聯結而成(經由古典制約)。此種聯結或條件化產生”習得警報”(learned alarms),患者習得害怕這些身體感覺,因為他們相信它們會導致另一次發作。他們更為焦慮及恐懼會經歷再次的警報或恐慌發作,結果恐慌疾患持續發展。他們天生的身體脆弱特性促使他們過度注意在他們自己,使得他們在經歷第一次發作後,對錯誤警報更為敏感。

一般人偶而出現錯誤警報的頻率比以前認為的還高,儘管如此,大部分的人經驗到錯誤警報不會恐懼他們將來會出現恐慌發作。Barlow認為許多因素,包括體質上的因素、結合人格與認知傾向(例如,過度依賴的感覺)與缺乏社會支持,可能決定了患者對壓力的易感性與發展為恐慌疾患之可能性。除此,Barlow相信,因應不可預期的恐慌而產生的逃避行為,或多或少受文化、社會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Barlow的恐慌疾患理論從各方面獲得支持。許多研究指出,許多恐慌患者在第一次恐慌發作後陳述了一件或多件負面的生活事件,提供了Barlow的恐慌疾患理論間接證據,也就是說這初使錯誤警報可能由於對生活壓力過度反應。儘管如此,這樣的結果必須小心解釋,因為這些研究在方法學上有些缺陷。除此,其他研究指出壓力促發其他精神疾病與身體疾患,故壓力與恐慌發作可能有關係。

儘管如此,在此有直接證據,即內在或身體線索(cue)可與焦慮產生制約,支持Barlow所說的”錯誤警報與身體感覺聯結”。除此,恐慌患者對身體感覺害怕程度比其他精神病患者及正常人還高,支持Barlow的說法,即恐慌患者學到對身體訊息感到恐懼。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