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焦慮症與精神官能症(11)>焦慮狀態與病態的認知模型 - drhuang
焦慮狀態與病態的認知模型 - drhuang
2006/06/07
在每一天的生活裡面,客觀上來說,有很多具威脅性的情境,在這些情境裡面,個體的知覺,大多能夠合乎現實地評估威脅到底有多大,但是在焦慮狀態中,就無法處理,或因為悲觀所帶來的預期,個體的恐懼系統,會本能地高估了情境本身所具有的威脅性,這些高估,自動而且反射性地活化了「焦慮程序」(Anxiety  Programme),個體會處在敏感的狀態裡--這是一系列我們從過去演化中所繼承而來的反應,其原先的設計,是為了保護我們,在原始的環境中免於損傷


焦慮狀態與病態的認知模型


焦慮和恐懼的關係密切,兩者都是對有害的,或可能有害的情境反應,焦慮和恐懼的差別是,焦慮來自內心,而恐懼是來自外在;焦慮是來自創傷學習的經驗,因為焦慮包含恐懼制約,焦慮,根據毛瑞爾(O.  Hobart  Mower)的看法,是使我們在未發生創傷之前,便要去處理,因為焦慮的減輕,會帶給我們安全感,或如釋重擔的感覺,所以它是工具制約很好的禮物,是一個可以減輕焦慮的行為,會被學會而不會忘記;所以一個痛苦的經驗,會使人焦慮,因為焦慮使人非常不舒服,為了使焦慮的動機不會出現,因此焦慮的人,有很強的動機去改變情境,並且將來也要避免這種情境出現,這原本是很有用,對神經質的人來說,反而容易出現焦慮失常的情形。


焦慮失常症:包含恐懼症、驚恐症、創傷後壓力失常症、強迫症,和一般性焦慮症。


這些毛病的共同特徵是,強烈的焦慮感,或迴避引起這種感覺的情境,這些失常症所激發的,都是同一個內在焦慮反應,焦慮失常症,反應出大腦恐懼系統的運做;恐懼症是,不合理地害怕某一個特定的刺激或情境,患有恐懼症的人,會盡一切可能的方法,避開這些刺激或情境;在情緒發做前,會有一段極端焦慮和不舒服感,患者常以為自己要窒息,感到呼吸不過來,它與恐懼症的差異,在於驚恐症的發作,是沒有預警的,而且通常與外界的刺激和情境無關;創傷後壓力失常症,是過去引起創傷的刺激再出現時,所造成的強烈焦慮,這些人無法避免勾起這些不愉快的情境或思緒;強迫症是個一直反覆出現、揮之不去的念頭或行為,患者也會以重複的行為來對應,這套儀式性的強制行為,主要是為了中和焦慮;焦慮失常症,最典型的逃避反應是,介於天生的情緒反應,和自己可以控制的情緒反應之間,天生的情緒反應,是杏仁核一啟動就會發生,因為這個反應,原來就設定在杏仁核上的;相反地,逃避行為是大腦學來的,是一個學習而來的激發物;情緒習慣的自動化,它能使你不用思考,便能避免遇到危險,然而,當情緒的習慣,變成焦慮失常症時,這個無法消除欠缺彈性的逃避行為特性,反而變成一種病態。




無論是恐慌發作、強迫思考症,還是恐懼症,任何焦慮症出現時,位於皮質深部的島區皮質(Insular  Cortex)、位於額頭後的上眼眶皮質區之眼眶後的前扣帶皮質區,以及耳前方的額前區,活動得很顯著;這些結構是焦慮的中心點,有時候被稱為憂慮通路(Worry  Circuit),伴隨另外一個活躍區域是,藍斑核(the  Locus  Ceruleus);藍斑核是腦幹的一部份,在人體面臨壓力時,它通過份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激起身體的反應。


當無法消除欠缺彈性的逃避特性,變成為認知的一部份時,所引發情緒異常(包含焦慮)的認知模型,其中心思想是:並不是這個事件的本身,反而應該說是,天生的恐懼反應,與後天學習來的恐懼反應,共同激發了這些負面的情緒,所無法處理的總合負面情緒,它所引起的排斥感,會加深負面情緒的感覺,最後掉進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裡。


在每一天的生活裡面,客觀上來說,有很多具威脅性的情境,在這些情境裡面,個體的知覺,大多能夠合乎現實地評估威脅到底有多大,但是在焦慮狀態中,就無法處理,或因為悲觀所帶來的預期,個體的恐懼系統,會本能地高估了情境本身所具有的威脅性,這些高估,自動而且反射性地活化了「焦慮程序」(Anxiety  Programme),個體會處在敏感的狀態裡--這是一系列我們從過去演化中所繼承而來的反應,其原先的設計,是為了保護我們,在原始的環境中免於損傷--它們包括:




1.  自動化喚起反應,以便逃跑(Flight)、打仗(Fight)、昏倒(Fainting);


2.  停止進行中的行為,將大部份的注意力,放在可能會發生的事件上;


3.  本能性地掃描環境中威脅的可能來源。


在原始的環境中,有許多危險,是身體上、且危及生存的(例如遭受到肉食動物的攻擊),這種焦慮程序,將提供一個有用的功能,好讓人類能保護自己,或從危險的情境中逃離;在現代的生活中,焦慮在很多包含實際威脅的情境中,同樣提供了有用的功能(例如,在路上閃躲高速行駛的車輛),然而,當這個威脅,因為知覺錯誤而升高的時候,由焦慮程序所活化的反應,會對情境產生過度的反應,此不適當的反應結果,不僅沒有提供有用的功能,反而經常會被解釋成為更進一步威脅的來源,並導向一種過度的警戒狀態,促使焦慮反應,傾向於持續,或加重的惡性循環;例如:失態所引起臉紅的自動化反應,它所帶來的感覺,會被認為做了一件愚蠢丟臉的事情,而這個愚蠢丟臉的念頭,引起進一步的困窘和臉紅;一隻顫抖的手,可能會被視為,即將失去控制的徵兆,突如其來的感覺,會喪失安全感,進而引起更大的焦慮,更無法控制顫抖;生病時,也是如此,在病中的無助,失去了自主性,也會引發焦慮,焦慮的感覺,會進一步誘發憂鬱的感覺,因而感覺到更加的悲觀與無趣,病情反而會雪上加霜;或一個異常的心跳,我們會不自主地將注意力,放在這不正常的感覺上,這種異常的感覺,若被視為是心臟病即將發作的症狀,就會引發恐懼的感覺,結果反而引起進一步的焦慮,與心臟病症候。


因為察覺到威脅與焦慮的症狀之間,有這種交互的關係,認知行為治療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於處理對身體的、行為的,和認知的焦慮症狀之恐懼。


其實焦慮與抑鬱彼此相關,所不同的是,焦慮所產生的不合理恐懼,會造成一直處於隨時警戒的狀態,抑鬱則處於長期沒有活力、無助不快樂的狀態,看起來似乎相當不同,不過,抑鬱與焦慮相同的是,都與壓力有關聯,如果是溫和與短暫的壓力,以及隨後出現的糖皮質素,增加了快感通路中的多巴胺釋放,這倒不致於造成所謂的壓力症候群,要是長期慢性的壓力,則會使大腦在長期接觸糖皮質素之下,造成多巴胺的生成受到抑制,快樂之感,也就逐漸消逝,慢慢地會使人抑鬱寡歡而且健忘;原因是抑鬱,通常都會有個反應過度的杏仁體以及交感神經系統,而腎上腺皮質素,是杏仁體與交感神經進行溝通的主要神經傳遞物,長期壓力會製造過多醣皮質醇,會破壞海馬迴細胞,也就是說,慢性壓力也會作用在海馬迴,壓力及糖皮質素能攪亂記憶於海馬迴內的成形,並造成海馬神經元萎縮;影響所及,就可能造成了面對壓力,卻力不從心的抑鬱症狀的一些顯著特徵,這不但會造成學習障礙及記憶困難,抑鬱症伴隨著宣示型記憶的缺失,這項缺失,不只是記不清楚新近發生創傷的細節,同時連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上一般宣示型記憶的形成,也會受到干擾。


焦慮的症狀


身體:當感到焦慮時,身體會反應出心悸、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胸口沈悶、食慾減少、噁心、失眠、尿急、臉紅、冒汗、說話困難,或者不安。


思考:焦慮可引起神經錯亂、記憶力衰退、無法專心思考、分心、擔心失去控制、神經過敏、過度警戒、反覆思考。


健康:當焦慮時,會覺得急躁、沒有耐心、神經質、恐怖、戰戰兢兢、易受驚嚇、害怕、沮喪、肌肉緊張,或者是神經緊張。


你可以利用下列症候,來測量令你煩惱的程度所產生的焦慮:


1.  覺得熱 


2.  覺得昏眩或頭昏眼花


3.  覺得身體搖擺不定


4.  手在發抖


5.  臉紅


6.  擔心發生最糟的事情


7.  覺得會恐怖


8.  覺得會緊張


9.  擔心失去控制


10.  無法放鬆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