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資料分享(15)>
文章分享(15)>看我的看法---從神經語言學談『觀點』與自我框架 - 凌坤楨
看我的看法---從神經語言學談『觀點』與自我框架 - 凌坤楨
2006/06/01

    想和各位讀友談談「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我有什麼看法?或者,我是怎樣 看的?神經語言學(註 1)認為,「看法」有一種內在的經驗結構,而且很可能人人不同。請您回憶,或是想像一個您會說『我的看法』的場合。請您在心裡頭想, (也許閉上眼睛)想像一個您在和另一個人談話,也許是在爭論的一個情境。在您腦海中浮現的影像裡,您看到什麼?

    有的人會在眼前看到對方的面容表情,有的人會看到自己和對方的形像。前者您是結合入影像中,就像人在當場;後者您是解離於影像之外,像是旁觀一場「有個你和另一個人在談話的情景」。這兩者是很不同的觀點( point of view ,觀看之點)──「身處其中」和「旁觀」。而如果您是後者那種旁觀的觀點的話,請再注意看您是在影像中的哪一地點看?例如,在影像中的您自己身後?或是在一旁處在兩人中間?又或是在另一個人的身旁或身後來看?站立的場域不同,我們看事情又有了不同的「立場」。您可以試試看這幾種不同的觀點來經驗一下,不同的「觀點」帶來不同的感受、認識和評斷,於是乎,我們就有了各自的「立場」來談各自的「看法」了。在溝通領域中,會論及人們採取不同的認知架構;而在神經語言學裡,則經驗性地指出,是內在視覺系統裡觀看的框架( frame)不同,也就是說,人人有其獨特的視事「觀點」或「角度」。

    這讓我想到我一個已經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有一次他回來找我請教「如何做好人際溝通和領導統御」。原來是他在班代職務上,自認開明又盡力,但幹部們卻不願配合來為班上做事。當我讓他放鬆冥想,引導他去看到他和幹部協調的情景時,他說看到那個同學一臉不耐煩。我請他慢慢從自己身上脫離,往後,再調轉到那位同學身體後面,從肩膀高度看出去來看到他自己(按,採用的觀點是從結合轉到解離,並站在另一個人的立場來看)。他當下滿臉羞愧,說『沒想到我的嘴臉是這個樣子,好官僚!』『我只是用盡各種說詞要叫那位同學去做我要他做的事。』他領悟到他未曾從那位同學的立場、角度思考,而只關心自己的一套想法。根據神經語言學的「觀點」,他是在此情境中採取了一個不恰當而無效的『觀點』──這同時也意味著,當觀點轉移,對事情的『看法』也可以不同。

    『觀點』、『立場』、『看法』這些詞彙不只是語意上的隱喻,從神經語言學來看,它是如實地指出我們在知覺世界並描述世界時,內在運作的特定方式和過程。當我們說『從我的立場來看』、『你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這些用詞有它相應的心理運作,正呼應了我們的內在視覺及相關的認知架構,我們就是這樣地從內在看待世界──也包括自身。

    我第一次對內在觀點發生好奇是在兩年前,剛接觸神經語言學時,有幾位高三同學因為隔天要參加大學推薦甄選的面試,覺得緊張而來找我問放鬆之道。我導引他們冥想幻遊,進入隔天的面試會場,去實地經歷並且修正自己的表現。其中一位同學我始終覺得他有著過度的自信(按,他是陪同學來的,他說他明天的面試『毫無問題』)。我一時好奇,問他在冥想中看到什麼?他手往下點點比個手勢:『我看到我和教授在談話啊!看起來很容易啊!』再細問,他是從自己身後的天花板高度往下看。怪不得會把這場面試當作小case,在他心裡,他真的把它看小了!而且由於視角的關係,他看到的教授身型比他還小!(按,對一些有壓力感、恐懼感的情境或對象,把它看小反而有幫助情緒的抒解。事實上,在壓力情境下,這些內心影像通常是過度巨大了。)對這位平常甚為自負,而被導師視為「好高騖遠」的同學,我請他再回去那想像的會場,將觀點往下移到平視的角度,並且靠近自己身體,他說『感覺比較實在,並且有臨場感…教授的臉看得更清楚…這樣我會有點緊張!』我對這個新發現一方面忍住好奇,一方面繼續嘗試讓他從各個不同角度去觀看面試的進行,並且在各個點上修正他的行為表現。兩週後他來找我,他的面試得到最高分,教授說他「思慮精細,面面俱到;鎮定而有親和感」。

    像這樣轉換視事觀點的一個史例是甘地,甘地寫到當他為談判做準備時,他會透過印度人、回教徒和英國人的眼光來考慮情況。他會想到他認為可以代表那些特定觀點的實際的人,並採用他們的身體姿勢來實地瞭解他們對議題的想法。甘地還說,在提出議案之前,他是以世界的眼光──一個超然地旁觀者的角度──來考慮談判的結果。我們可以說,他的智慧多少是來自他的轉換觀點的能力;或者,他有智慧來讓自己進行觀點轉移的思考。

    其實我們都具有觀點轉換的能力,否則人們無法言談和交會。試想若無觀點轉換的能力,我們將會各說各話或各執其是;我們在觀賞演劇時不會落淚;旁人的苦痛我們也無由感受。透過觀點轉移和涉入,生而為人,我們可以為同類而有高貴的情操─像是同情、同理,感同身受,乃至同體大悲。

    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一些情況下,觀點太僵化了──像我那兩位學生。話說回來,我們誰不是這樣呢?我們的堅持,我們的立場,是如此地難以鬆動!自出生以後,在無復記憶的時間點起始,從周遭不可勝數的人們,我們學到了也固定了我們的「看法」。這是一套對世界的─包括對自身的─一套知覺的描述,這描述框架了,也限制、固著了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

    我由是去思索,談到「我的看法」時,是不是更能看看『我』在哪裡?我們是如何在『看我』?就像眼睛看不到它自己一樣,或許我們不太能察覺,自己也有一個固著的對自己的「看法」。當我們返觀迴視,看我們對自身的認知框架,這或許可以開啟一種自我探索…

    首先,筆者想邀請讀友在進入下文之前,能做一個小小的想像練習──去知覺我們自身,去看看我們自己。神經語言學重視體驗,就邀請各位從經驗開始這次的探索之旅,請見附錄『看看你自己』(按,可找人協助引導您,或自行操作)。

    筆者記得在一次成長團體裡,邀請團體成員進行『看看你自己』的練習,之後的分享中,成員們都有些對自己內在面相的新體認。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已進中年,在專業上頗有成就的女士。她語調低沈難過地說她看不到她自己─只看到背影,一個模糊的、孤單瘦小的背影。我至今難忘她垂頭飲泣,不斷喃喃重複那句『我看不到我自己』的情景。她提到身為長女,怎樣地經歷貧窮匱乏的童年,及至又如何地承擔人生幾次的困頓…到終了,這位外表果決幹練的事業女性,在她人生的道路上奮力前衝時,心裡深處的影像在告訴她一些傷痛的訊息。

    的確,要更知道自己,頗需要再去看清、認明,以及面對。在後續的團體階段,我們也為此進行了影像的轉化調整,這會幫助自我形象的重新定位。(按,影像的調整須依個案而有不同的處置。順帶一提,我也遇到過完全無法看到任何自己影像的案例,他們在人格結構上有些共通點,在協助時,需要更複雜精細的過程。)

    另一次讓我感動的經驗,是在一個家長成長團體中,因為主題是親子溝通,我邀請家長們在心裡頭先『看看自己』,再『看看孩子』。一位媽媽很激動地說,她沒想到她和她先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帶給孩子那麼多傷害!她說她在看到孩子影像時,忍不住全身發抖…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當她看到她平常不見的另一面時,震撼有多大。潛在意識的訊息永遠更真實,也更強烈於顯意識──只是我們常囿於一個日日習以為常的框架,而漸漸地與之背離。

    然而這個案例也讓我有另一角度的思考,除了領悟到跟孩子的關係,這位頗為自責的母親是如何看到她自己的?像「自我批判」者就常是假定由別人的觀點來看,而非由自己的觀點。自責者是處在自己之外,觀察並且批判自己──也就是經常處於解離的觀點,以一種審視批判的態度在看自己。

    有一個時常覺得自己不好的學生來輔導室找我,當我們進行看自己的練習時,他看到他自己就坐在前方約一公尺,『越看越覺得自己很糟糕』,當這位同學閉著眼睛陳述這句話的時候,我也同時看到他正不斷不安地挪動調整姿勢。

    另一個在上台講話時會口吃的學生,引導他進入上台說話的場合時,他的內在形象是,在正面、近距離很清楚地看到他自己「面紅耳赤,很緊張的表情」。

    這兩位同學就像是有人(也就是他們自己)經常用放大鏡在仔細檢驗批判──『喔喔,抓到囉,你又讓我逮到囉!』

    還有些情況是將焦點不當的放在自己身上,例如困窘,或人群恐懼,都是在心裡看到別人逼視的目光,自己成為被注意的焦點。他們除了在意別人的眼光外,還通常伴隨有內在的聲音(註 2)。

    焦點過度內置的一個例子,是學校裡一位有躁鬱症的學生。當他躁時,內在積聚的動能難以宣洩,發作時會一直想動,難以安靜坐著。有時老師不得不叫他跑操場十圈,或一連做上百來個伏地挺身,而他居然也不累!有一次見他在輔導室等另一位輔導老師時,身軀和手腳都在快速顫抖,他向我說『老師,我沒辦法停下來,身體裡面好像有一把火。』當時因為旁邊有些同學在用怪異的眼光看他,我不得不介入(按,筆者在此要特別說明,這位個案的情況已經超過輔導諮商的專業,應該尋求精神科的醫療處置;並且,他是另一位輔導員的個案,我的介入也不恰當。)。我引導他去想像一個他喜歡親近的老師從旁邊走過,請他想像他跟著那老師沿路經過學校的樹道,走到一處涼亭,往上會看到樹枝,還有枝枒間露出的天光,當樹枝隨風搖曳時,光影灑落,又可以看到天空和雲彩…幾分鐘後,他靜了下來,覺得身體平息了。後來我才去思考,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這就讓我們進到觀點轉換的另一個向度──空間,就像看山看水會讓人心情開闊一樣,胸有丘壑的人,或許是因為他們常能在心海裡見到一片天地吧!如果讀友們做了附錄的練習,也許會發現當自己置身於一個較大的脈絡裡時,感受是很不同的。芥子須彌,固然是相對的描述,也指出空間知覺角度的轉換,能帶動不同的心境。在神經語言學裡有個練習,是擴大視野角度的:想像你浮遊出大氣層,進入宇宙深處,當你從億萬光年外,來看你原本腳下所站立的這顆星球─此刻也許只如微塵許,你的煩惱將要置於何地?對於習慣將煩惱看得天大地大的人,轉換空間角度,用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看到我們與這更大空間有所關連時,也看到自己置身在一個如此美好莊嚴的世界……

註 1:對於神經語言學的概念簡介請翻閱佛青慧訊97年11月版第77期。另外,這類書籍也頗易找到,只要查關鍵字是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或 NLP 即可。

註 2:本文談的是內在視覺、影像及觀點,至於聲音也是 NLP探討的另一個重要層面,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提出報告。

附錄:『看看自己』之練習

前言:這一段練習可以一個人做;也可以兩個人進行,一人先引導,再交換。您經驗過後,也可以去協助別人進行這個小小的自我探索。而當在引導別人時,請注意詞句的速度宜放慢,並適時地停頓。進行中能夠放鬆最好。自行操作者,請在星號(*)處停頓,內觀冥想。

指導語:首先,讓你自己放鬆下來,給自己一個安寧的空間和時間……可以讓自己更舒服…調整姿勢、輕輕地留意呼吸…和你的身體各個地方…或許閉上眼睛,你可以更進入專注和鬆弛…『請看到你自己』  (***停頓,冥想)(你看到自己的哪裡?面容、身影?正面、側面或背面?從那個角度或距離?是平視、或往下俯視、還是往上仰視?你是遠或近的看到你自己?清楚嗎還是模糊?色彩和亮度怎樣?……)(***停頓,冥想)當對這些有了知覺之後,可以慢慢逐項調整上述各項觀點的細節,同時可以留意自己身心的覺受,像是你可以從更遠地來看自己……(停頓)或許慢慢拉近、再拉近……(停頓)如果觀點能 360度旋轉…試試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你自己……(停頓)讓自己有更多的嘗試……從下仰望自己像是個巨人……(停頓)從上空俯視自己……(停頓)看到自己也看到自己立身所在的土地或虛空……(停頓)看到自身所在的更大的脈絡……(停頓)最後,邀請你停留在一個你最喜歡,可能會帶來全新感受的一個影像和觀點。最終這個新的內在自我形象(self image)會讓你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和聯想?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