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地震相關(46)>救難英雄的英雄淚 - 黃怡翔博士
救難英雄的英雄淚 - 黃怡翔博士
2006/06/01

黃怡翔 心理博士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後不久,正在軍中服兵役的阿剛和同連的袍澤弟兄們,立刻接到上級的命令,火速趕往災區幫忙救災。當他們在連長的指揮下抵達災區的時候,幾乎每位士兵都被地震之後的慘狀嚇傻了眼:房子崩塌、斷垣殘壁,還四處傳來孩童要找爸爸媽媽的淒厲哭喊聲。阿剛和同袍趕緊加入挖掘和救援的行列,想要搶救出還被壓在瓦堆下的人。想不到在挖掘之後,他們找到的都是一具一具被壓得變形、扭曲的屍體,還有手腳斷掉的。在時間緊迫、令人身心俱疲的挖掘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阿剛發現自己晚上常常作惡夢,都是和災難現場當天有關的景象,甚至還曾經夢見罹難的災民要他幫忙找斷掉的手腳的。阿剛和連上的弟兄談論起來,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在這次救災經驗當中受到驚嚇的。

在災難發生之後,最先抵達現場搶救的便是搜救人員。他們可能包括了國軍官兵、專業的消防人員,警察、醫護人員,或是剛好在現場,而志願幫助的一般民眾。在災難事件當中,搜救人員因為在第一時間內到達現場、救助死傷而被大眾視為是「救難英雄」。但是,因為「災難搜救工作」所必須面對的巨大壓力和生死關頭,救災英雄也有不為人知的苦楚。嚴重的時候,他們甚至可以算是災難事件下被牽連的受害者之一。

災難的發生,通常是突然而沒有預警的。救災人員如果沒有對即將面對、出發去搶救的災難規模有一些基本的掌握,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進入救災現場,可能因為死傷的規模超乎想像,因而在心理層面受到過度震撼而降低搜救能力。即使在救災工作結束之後,心靈層面受到的衝擊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漸漸開始出現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後遺症。但是,救災人員可能會面對的這些問題卻經常被忽視。因為人們都期待「救難英雄」是堅強的、勇敢的,忘了他們的心也是肉作的,在看到悲慘的畫面時也會受不了。更有一些救難人員自己或親友、家屬經歷過災難,曾經有過這方面的不幸記憶,也可能會被眼前新的災難勾起過去心理的創傷。

在救災的現場,有不少因素,實在會讓救災人員原本已經夠緊繃的神經雪上加霜:這包括損害過於巨大、死亡人數太多、搶救難度高、採用了錯誤的搶救方法或設備、以及時間越來越不夠...等等,真是充滿壓力。最糟糕的情況之下,會有救難人員因為救災過程的不順利,而從此背負著遺憾甚至罪惡感,影響到個人以後的生活。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救難人員都會因為救難工作出現心理層面的後遺症,但為了要有效的幫助這些救難人員承受救災時身心巨大的壓力,一種被稱為「緊急事件壓力回報」(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的程序已經被發展出來,應用在參與救災的人員身上。進行這項程序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是它就好像打預防針一樣, 讓這些救難人員,有機會在壓力巨大的工作中獲得心理準備以及抒發壓力的管道,並且預先知道日後可能產生的一些創傷後症候群的身心症狀,以及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求助的資源以及管道。

關心多1點
其實,身為救災人員,他們也希望從救災的經驗以及盡力的過程當中,領悟到生命的積極意義,而不只是被人間的不幸帶來負面的影響。有專家建議,如果可以讓當初在災難現場的救災人員,和生還者以及罹難者的家屬有機會在後團圓會面,甚至一起參與追悼往生者的儀式, 將會有助於彼此走出災難的陰影,重新生出對生命的正面力量。

本文獲授權摘錄自「和心理醫生聊天」一書,黃怡翔心理博士著,2001 年 9 月下旬 由 <新自然主義> 出版社出版。

│上一則 ││下一則 │ 回上頁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