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壓力調適(28)>壓力與疾病 - 郭峰志醫師
壓力與疾病 - 郭峰志醫師
2006/05/31

轉載自心靈園地
郭峰志醫師 專欄

隨著心理知識逐漸地普及和相關醫藥的發展,許多身體或精神上的疾病與壓力的關係也日益受到重視。本文試著去分析壓力與疾病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壓力的處理與疾病的治療。首先把壓力到疾病的發展過程分成三階段(如圖一)

 




一、壓力的形成過程
要造成所謂壓力狀態,首先必須有壓力源存在,再加上個人人格特質影響及認知過程的評估之後,前者有可能超越個人所能處理的程度。

1.何謂壓力源?
是指向個人適應能力挑戰的因素,會引發壓力反應甚至造成疾病的力量,一般可分為五類:
(1)
個人內在:生理上的因素如疲憊、飢餓及身體疾病等;心理上的因素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自尊受挫、自我否定及感受到絕望等;
(2)
外在環境:如噪音、空氣汙染、交通紊亂及高犯罪率等;
(3)
發展上:如上學、離家、求職、工作、婚姻、子女教養,配偶死亡,退休、獨居等;
(4)
人際關係:家庭紛爭不斷、與同事、朋友關係不佳、疏離等;
(5)
社會文化:文化環境差異、角色期待、價值觀改裝、國家重大遭遇等。
若是以壓力事件而言又可分為預期中
! 與非預期中發生的,或急性與慢性的。而壓力源本身的影響力也受到三種因素影響:壓力源的嚴重程度,是否在預期之中及事件的急、慢性。有人統計成年人的壓力源中以親情和成就兩部份的影響最大,意即人際關係與發展上應有的成就兩項是成人最主要的壓力源。

2.個人人格特質及認知評估過程:
每個人均有一套自己設定理想的生活目標與價值觀,個人會先評估壓力源或生活事件與此目標的相關性,進一步評估壓力源對此目標造成的衝擊性。一旦與日標不相符合,且評估不易運用各種能力與資源去處理,認知上便會產生壓力訊息。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決定因素在於個人人格特質與影響認知過程的種種因素,因此常見到一群人同時感受到同一種壓力刺激但其結果卻截然不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共同面對聯考壓力的莘莘學子。當然壓力源是非常多樣性的,某些人格特質能承受此類刺激,但遇到其他類刺激卻無法阻擋。
影響認知評估過程有相當多複雜的因素,共同來決定壓力源究竟有多少影響力,這些因素如
:
(1)
一般條件:如年齡、性別、有無就業、婚姻狀態、社會階層、人際支持網路、種族及城鄉不同;
(2)
人格特質:較極端的人格特質不只承受壓力刺激能力低,甚至會主動去導致壓力? 蔽熔ㄔ矷D如強迫性格,會堅持個人完美主義,常承攬較多份外之事在身上,等到事情累積越多或時間過長,不知不覺便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而造成莫大的因擾。神經質性格,對很多事情有強烈的預期性焦慮,即使很多他所擔心的事情發生的機率極低,但他卻很難釋懷,因此容易增加自己身體及心理負擔;
(3)
認知能力;一般指智商,包括一般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社交能力;
(4)
認知型態:分成外省型或內省型,前者把一切問題歸因於外界環境造成,後者傾向把責任均歸於自己:又分為理性或感性型,前者欲遇事會冷靜思考與理性分析,後者常憑直覺與感覺做事;
(5)
迎刃而解性格:有人常提到幾種性格特質,對壓力具有相當強韌的抵抗性,如自我肯定型、一切盡在掌握中型、硬漢型、吾道一以貫之理,這些性格均具有下列幾項共同特徵:視環境的壓力與挑戰為成長必備條件,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及完整性概念,自我肯定及內在思考有條不紊,清楚的表達能力及良好的計畫執行能力,較強的追蹤計畫完成能力,具有道些過人的特質和能力,使其面對任何挑戰均能迎刃而解。

3.壓力狀態
當認知上認定壓力源已構成威脅,便會封個人造成所謂壓力反應,在心理上會造成不安、侵略? B缺乏興趣、鬱悶、疲勞、挫折、罪惡感、易怒、失去自信、緊張、孤單及失落感;行為上會有較高意外發生的傾向、藥物濫用、急躁不安、暴飲暴食、食慾不佳、酗酒或過度抽菸、暴力傾向。認知上會有注意力無法集中、易忘、過度敏感、懷疑、猜忌等。生理上會有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口乾、流汗、頭暈、四肢無力、小便急促、頭痛、失眠、惡夢等。組織方面會有家庭紛爭不斷,人際關係不良、工作效率低、士氣低落、對工作不滿、易造成高轉業率等。
每個人對這種種的壓力反應覺知程度有相當大的差異,較敏感的人在早期便會察覺自己情緒不對勁,便會仔細去思考問題所在,且進一步去克服。但有人卻要等到身體或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後才開始有警覺,這之問的差異與個人如何去克服及抒解壓力有相當大的關係。

二、壓力的舒解及問題克服過程
所謂壓力處理,可分為兩部份第一是針對壓力源造成的問題本身去處理
;第二是處理壓力反應,即情緒、行為及生理上的抒解。

1.問題處理:
一般面對問題時有五種抉擇類型:
(1)
逆來順受型:完全地接受,不掙扎不想去改變;
(2)硬碰硬型:會勇往直前去面對,決不妥協,但缺乏計畫和思考;
(3)
防衛性逃避型! :逃避甚至否定問題的存在;
(4)
窮緊張型:緊張過度,思緒紊亂,一事無成,但會激化壓力反應;
(5)冷靜面對解決型:真正去面對問題,思考利弊得失及擬訂合理的執行步驟。
 個人認知及性格不同,便會採取不同的抉擇方向,甚至同一個人在遇到不同事情時,也會採取不同的抉擇方向,如大老闆對公司的事務會很認知去思考及面對,但對太太的嘮叨則採取防衛性逃避。但一般前四種抉擇方向,或許只能使問題短暫平靜,但最後結果可能會有更大的麻煩發生。若要真能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或排除,則只有認真去執行第五種抉擇模式。因此可知道問題克服過程是扮演壓力調節最重要的把關者,一但克服過程出了問題,也許壓力嚴重程度會增大或持績時間更久,便可能進入下一階段
:疾病。至於問題克服過程中需考慮的步驟有:
(1)
認清楚問題或壓力事件本身是什麼性質;
(2)
理性思考及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
(3)
確認個人對問題的處理能力;
(4)
累積尋求能幫助解決問題的資訊,包括如何動用家庭支持系統及社會環境支持系統;
(5)
運用問題解決技巧,擬定解決計畫;
(6)
積極處理問題;
(7)
若已完全盡力,卻無法解決問題,表示問題本身有相當困難的程度,因此可能需要長期奮! 戰不懈,而除了培養堅忍不拔的鬥志之外,還可能需要其他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如宗教的慰藉等。

2.壓力反應處理:
(
)情緒的抒解:情緒的不恰當表現常會阻撓問題的解決過程,甚至會惡化問題本身,因此如果無法有效處理情緒,要看清楚或解決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有效紓解情緒,也是問題解決相當重要的關鍵,否則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計畫,可能遇到情緒失控,使成效大打折扣。即使在心理治療的初期,也必須把個案的情緒疏通之後,才有辦法深入問題的核心,至於情緒的抒解有以下的重要概念:
(1)
容許並接受情緒經驗的發生:情緒的發生是相當自然的,因此如何察覺自己的情緒並接受自己這樣的情緒的過程中,會讓自己正面去看待情緒本身,而採取較適當的行劫,因此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而在於當事人對於情緒的扭曲及壓抑而續發種種的問題,當然如果沒有正視情緒的存在,就有可能會被情緒所奴役。
(2)情緒調節:適當的情緒渲洩有助於恢復思緒的平衡,如尋找忠實的聆聽者訴苦,對方也可以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關懷。另外在不干擾別人安寧的前提下,人聲哭或搥打枕頭把情緒適當發洩出來,並避免正在解決問題時把不適切的情緒表達出來。
(3)正向思考:! 危機就是轉機,會遇到困難,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問題,那就想辦法去增強自己應對的能力;若是環境或他人的問題,也可以理性去溝通解決,如果仍無法解決,也可寬恕一切,盡量正向去思考每一件事。如同有人研究所謂樂觀係數,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有樂觀的心,他會比平常人出多出百分之二十的機率遇到開心的事,因此正向思考不只會平息紊亂的情緒,也會使問題導向正面的結果。

()生理反應的調和:當一個人正在沈思、冥想或作緩慢的鬆弛活動時,在體內會產生一種寧靜氣息,會使心跳、血壓及肺部氧氣的消耗降低,而使身體各器官得到休息,這對於常不自覺使自己神經持續緊繃,甚至下班後仍滿腦子工作壓力的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觀念,因為情緒和思考的負擔也同樣會籍自神經的失衡作用而加重身體的負荷,長久下來也會因此產生疾病。
  在這籠罩著高度壓力的社會環境當中,要完全免除壓力的負擔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積極去學習鬆弛反應訓練,就變成修身養性不可或缺的技巧。常見的技巧有呼吸調節法、肌肉鬆弛訓練、生物回饋法、瑜珈、冥想、打坐等。另外有人建議當處於壓力狀態時,連動是使身體平靜下來相當有效的方式,因壓力會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及流動性增加,
? B動則可以減低並消散其作用。因此運動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對壓力有延長抵抗的效果,尤其現代人常因工作生活忙碌,加上環境的侷限,常沒有足夠的運動,因此如何建立規律、正確且長期的運動至為重要,它也是現代人對抗壓力的緩衝器。

()行為上的調適:除了避免不適切的發洩行為如濫用藥物、酗酒、大量抽菸、涉足不良場所之外,應該培安正當的休閒娛樂,如登山、參加公益團體活動及技藝學習團體活動等。
疾病的形成及治療

  決定疾病的形成,除了前述壓力源,個人性格持質及認知,壓力嚴重程度及時間長短外,另一項就是個人體質,如遺傳性或個人特有精神疾病、身體疾病體質。有些人在壓力承受最後較明顯產生精神疾病,有的人則表現為身體疾病,但也有不少人同時合併有精神及身體疾病。當然除了疾病本身以外,更可能造成個人社會功能障礙,如工作、家庭生活反人際關係障礙等。從第一階段壓力反應可以理解,每個人身體或精神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均有其極限。當然若有人以使用藥物或酒精試圖短暫紓解壓力,其結果可能會加重對精神或身體的傷害,雖然壓力本身並不一定是疾病形成最直接的因素,但是壓力對疾病的病程則有莫大的影響,如壓力常促發疾
? f的發生、使疾病惡化、也會使疾病的復原期拉長,甚至會干擾疾病的治療,而且壓力引發的生理反應也會促發及惡化身體疾病。因為壓力反應本身是遍及全身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身體疾病都會直接或間接受到壓力的影響。一般常列出較會受到壓力影響的身體疾病,即所謂的心身症: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充血性心臟衰竭、血管性昏蹶、心律不整、氣喘、過度換氣症、肺結核、胃腸潰瘍、肥胖、風濕性關節炎、背痛、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糖尿病、經期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慢性疼痛、免疫性疾患、癌症、皮膚病及多汗症等。因此除了對這些身體疾病加以治療之外,對於其他壓力的處理以及心理問題的治療也是同等重要,另外如果合併有其他精神疾病,則應轉介精神科進一步治療。

  至於精神疾病方面,壓力也同樣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精神分裂病及躁鬱病的發生一般而言體質性因素估較重的比例,但壓力也常扮演促發、惡化及延長病情的角色
;精神官能症部份如憂鬱症、焦慮症及恐慌症,則壓力及生活事件的影響較大,但也有一部份是體質的關係。

  總括而言,不管任何身體或精神疾病均與壓力脫不了關係,因此除了治療疾病本身以外,壓力的處理具有
更重要地位。有許多病患雖然有接受治療,但壓力部份卻持續堆積,其結果可能就是藥量愈用愈多,或病程愈施愈長。因此擁有正確的壓力觀念及壓力處理能力對疾病的預防及治療預後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壓力處理能力除了必須靠自己努力去學習之外,有時壓力問題過於複雜;如性格問題、錯縱複雜的家庭紛爭、或不良的人際關係及社交技巧,那就必須求助於更專業的治療師的幫忙,如個人心理治療師、家族治療師及團體心理治療師等。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