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電腦網路(12)>健康與病態的網路使用(3) - 高旻邦心理師
健康與病態的網路使用(3) - 高旻邦心理師
2006/05/30

轉載自心靈園地
玉里榮民醫院 臨床心理師 高旻邦 摘譯

關係的需求

行文至此,我們清楚的了解到幾乎所有網路中的活動就像實際生活中一樣,強調人們的基本需求:人們生而必須與其他人互動,與其他人形成有意義的關係。所以現代的網際網路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傳輸資訊的高速公路,同時也是一個強而有力小型社會縮影。換句話說,網際網路清楚的反應了社會的現實。但是卻有一群害羞、人際焦慮、或是精神病性的人,因此被吸引到網際網路的人際關係中。也因為可以匿名加入,無須直接面對他人,的確幫助了這一群人更容易表現自己,自我控制性提昇以及降低了他們與人互動的挫折。

對某些人來說,網路空間中,他嚐試到一種表達自己的新方式,以及學到交朋友的不同形式。在想像的網路空間中,多媒體的發達讓人們可以盡情的用虛擬電話與他人溝通,或是隨時以不同的角色或身分出現在網路上與其他人互動。但是如果太依賴這樣的虛擬人際關係時,最後可能出現失望或是挫折。最理想的情況是人們在熱衷網際網路虛擬的人際關係時,最好先認清這種關係的限制及陷阱,並且學習真實人際間互動的關係。如果人們不能了解自己的問題,就會強迫的在虛擬網絡找尋關係,最後可能到達著迷的程度。

虛擬網路人際關係的問題,通常是個人內在心靈動力的延伸。匿名的交談或是電子郵件都可以發展出強烈的移情作用。雖然有些人會認為那些只是在虛擬世界的虛擬情緒,但是大部分這樣的情緒實際上是來自個人深藏潛意識中過去未處理好的人際關係所致。愛、恨、競爭、讚賞、害怕,其實都是內在的掙扎。所以當一個人滿足於虛擬的人際關係時,或許只是試圖去對抗潛意識的期待、希望或是需要。

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冷淡的回應:你私人的帳號並沒有人回應,沒有人寄信或留言給你,也沒有任何新聞消息寄到你的信箱。聊天室的夥伴似乎逐漸忽略你的存在。每天面對空白的螢幕,沒有新的訊息,不久,使用者就會開始焦慮,並且開始想像別人是如何看待他。此時如果是一位有經驗的使用者他將會了解到這樣的情形,並且不會用個人的想法解讀這樣的情形。反而會試圖增加自己在網上的活動,以重新追回網友的注意力。偶而會有一、兩篇回應,但是這樣間歇的增強,反而加強了個人的行為。

這種缺乏面對面的虛擬網路人際互動阻斷了兩方面的溝通訊息。某方面來說,因為人們是匿名的,所以比較容易做到,同時也能向陌生人開放。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因為比較開放,所以覺得在網路上是比在現實社會更真實的,同時別人也更深入了解他。這樣的情形很吸引現實生活中退縮、不被他人了解的人花進心思進入虛擬世界,尋求被了解與認同。在不必面對面的同時,其實省略了許多人際互動必須注意的事項:身體外觀、肢體語言、以及聲音。但這些都是人際互動的基本要素。所以有人會在虛擬網路中熟悉了以後,想要見上網友一面,而有的人卻堅持不讓虛擬網路中的’’幻想’’闖入自己真實的生活。

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需求

在馬斯洛(Maslow)的階層需求理論中,最後一個階段是自我實現。換句話說,在自我實現這個最高階層之前還包含其他的比較低階層的需求:人際關係的滿足,自我的表達,表現自我的能力,或是在真實世界表達真實的自我。自我實現驅使自我的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這是一個終其一生的過程。果真是如此的話,人們真的可以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中獲得自我實現嗎?許多人的確覺得能得在網際網路上表現自己科技的潛能或發展自己的社交,同時也激發出自己內在興趣、態度及人格方面的潛能。也有些人覺得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中找到另一種存在的感覺,有時甚至比在現實世界更加真實。但是我們很難客觀的斷定是否為自我實現或是他們只是在病態的對抗自己的潛意識。這篇文章之前提到的八個向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相信每一個使用者都將會有自己主觀的答案。

另外一個自我實現的重要向度是發展出個人特有的氣質。於是這就衍生出另一個新的問題:人們真的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性生活嗎?乍看之下,或是這樣的想法是很荒唐的。但是對某些使用者而言,的確在虛擬世界中藏有對現實、對自我及意識的神秘吸引力。’’當我在虛擬網際網路移動的時候,我的心靈在哪裡?而真實的我又在哪裡呢?我是真的在自己的身體裡嗎?還是存在於與別人相交會的意識中?還是消失在廣大網際網絡裡呢?’’這樣就真的是比經驗現實生活更缺乏意識?但是人們似乎生而暫尋求’’神’’,尋求一種全能的感覺。或許在虛擬的網際網絡中有些人真的找到全能的感覺,足夠對抗自己深層潛意識的焦慮,進一步發展出自己的靈性部分。

整合原則(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要在病態或是健康的網際網路使用上作一個明確的分野似乎是不容易的,如果一個人被某些活動所深深吸引,覺得必須貢獻己力,同時花很多時間想要追求更多相關的知識,這可能是一種學習、創造或是自我表現的契機與出路。想想愛因斯坦之於物理學或是畢卡索之於繪畫上,他們是上癮嗎?似乎我們同時也發現看起來好像讓人上癮著迷的事物,同時內在也隱含一些正向的特質。在真正的上癮定義中,是必須符合清楚的定義或是診斷標準的,而且呈現出來的缺點一定比優點多,當然最重要的是必須造成個人覺得鑿成相當大壓力同時出現日常生活功能的降低或是喪失。同時個體也會從真實的世界退縮到成癮的世界中。或許最簡單斷定健康或是病態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就是用我所提的整合原則整合原則(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八大標準)去做一個清楚明確的評定。

當網際網絡能更整合在真實生活中時,就是一種健康的使用;如果與真實生活明顯的脫節時,就是病態的使用。

如果與真實生活明顯的脫節時,就是病態的使用。換句話說,網際網路對病態的使用者來說,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並未與真實的是接發生實際的關聯。實際的現象就是他們部會與現實生活中的親人或是朋友談論有關網際網絡中發生或是彭到的事情。這時網際網路就有如一道高牆,不但沒有提供對現實生活的幫助,反而阻斷個人與現實生活的接觸。換句話說,上癮者可能出現喪失現實感的情形。

在健康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方面,他們可以把現實生活以及虛擬的網路世界作一個整合。他們可以跟實際生活中的親朋好友分享在網系網絡中的事件或是活動,當然他們也可以將自己真實的自我認同、興趣以及長處帶到虛擬的網際世界裡。他們會利用虛擬的網絡與認識的人聊天或是收發信件以聯繫情感。所以理想的情況是,現實世界的生活與虛擬網絡世界對一個個體來說,最好是有部分的重疊,而且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彼此豐富。於是健康的使用者可以學到網際網路生活的正面價值,同時也能更珍惜現實生活中與人互動的生命力。(完)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