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電腦網路(12)>健康與病態的網路使用(2) - 高旻邦心理師
健康與病態的網路使用(2) - 高旻邦心理師
2006/05/30

轉載自心靈園地
玉里榮民醫院 臨床心理師 高旻邦 摘譯

在以下的章節,我將網路滿足的需求一一列出。雖然將其分類很有好處,但須明白許多需求相互重疊與複雜地交錯。瞭解它們的相互關係,可讓我們明白人們是如何及為什麼會健康或病態地使用網路。

性需求與更多

一天下年,我在Harry's Bar詢問Main之網友為什麼他們會覺得Palace那樣吸引人,有人以一個字回答我--性。一百年前Freud堅稱性是人類主要的驅力,Maslow把它放在需求階次的第一層次。如今網路性愛已被煤體視為熱門話題,因為性是贏得注意的基本生理驅力之一。"網路充滿情色與性"一段話誤解了網路,並對它感到憂心且冠上惡名,這是"科技恐懼症(tecnophobia)"的症狀之一。大部分的人不排除在網路上滿足他們的性需求,但有些人的確如此。人會對網路性愛及任何性愛熱衷,他們有二個基本理由: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心理及社會性需求。

在網路上的性渴求有些是非社會性的,例如,收集色情圖片、故事,不與任何人接觸。對正常人而言,這樣的方式會隨著生理性慾望波動而變化,弱勢一個人一再偏執以這樣的滿足方式自己的性需求就表示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

成就與控制力

每一個體都有對環境控制、學習的基本需求,同時藉由達成某些目標,發展自己的自尊。在心理學的操作制約理論中就清楚的提到:當學習被分割成很小的部分,同時很快被增強時,學習是最強而有力的。電腦之所以如此容易吸引人們實在是因為它們能夠有效率的幫助人們完成工作,同時又是如此的符合潮流。當你在操作電腦時,或許有時會遇到某些不熟悉的功能,你找尋、嚐試各種解決的辦法,最後你可以找出解決的答案。在這樣的過程中,電腦給了你一種從所未有的感覺:挑戰、實驗、控制感,最後你獲得成功。這是一種讓人充滿動力的循環,所以會促使人們更想要不斷的使用電腦,同時學習更多電腦相關知識。

許多網絡空間中,有些並不複雜,生活化的或是僅有著少數的限制,使得大多數的人可以如此容易的經驗及學習。許多初學者在使用套裝軟體的功能或是技巧時都從中獲得極大的控制感與樂趣。而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這一群人。但是在發現這一群人背後的文化時,我們發現很大的挑戰:找出這群人,常模、社會文化、歷史、法律以及將來可能的走向。探究而且征服著許多層次的問題,而且在社會上詭辯的環境可能是一種不停的好奇心,及自尊的來源。因為在網際網路新技術和社會的特徵上是有許多延續或是相同的地方。換句話說,虛擬的網際網路世界可以說是一個現實社會的小縮影。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中,一切都是變化的非常快的。為了能掌握這些日新月異的訊息,你必須像一隻鯊魚一樣,積極而且快速的移動。在許多網際網絡中,長期上網的人幾乎可以在這一群人中成為崇高或是專家的角色。他們將會成為主持人、主席或是”神”,可以有一般使用者所沒有的特權。為了取得某些權力或是位置的野心,使得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

人們對於成就的需求在技術上的或是知識範圍是相當常見的,而且也是一種健康的歷程。然而有些人卻是長期在挫折下、無助而產生想要在網路中獲得另一種補償,有時也會因為要得到知識、讚賞或是愛而讓人奮不顧身的投入。這種帶有強迫性的在網路中獲得的成就,似乎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追趕的路。這種沒有止境的的追求是不切實際的。以網際網絡的價值觀而言,如果能夠在網路上呼風喚雨的人,似乎代表著能夠代表擁有全世界,也似乎世界所有的資訊都遊刃在一指之間。對有些人來說,這是相感享受的感覺,似乎自己就已經成為上帝,擁有全知與全能。但是在這樣的感覺與滿足的背後,人們必須不斷的進修和花時間再網上,然後才能保持走在網際網絡的最前線。

歸屬感

人不能獨立生存,必須與其他人接觸、取得社會認同以及歸屬感。對人類來說,我們很本能的會往一個大家認識我們的地方走去。這種自我感奠定於對知識及別人對我們的肯定。因為網路空間提供了許多不同的虛擬環境,所以讓每一種人幾乎都可以找到一個讓自己感覺’’氣味相投的地方’’。人們極容易分辨自己與他人族群的連結,而且通常在有其他興趣或是能獲得某部分個人認同的得時候才會參加不同的族群。最簡單的情況就是使用某一種特殊的程式就會使這一群人產生一種認同或是一種歸屬感。這個程式就是一種對話空間-—某些人們共通的部分。當這是一個全新組成的環境時,這群人之間的情誼將會更加顯明。就好像一群領航者,來到一個新的領土,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過程中充滿共同創造的歸屬感。

當這個群體逐漸繁榮的時候,新的問題就會逐漸浮現,許多新的使用者出現。整個組織快速的改變。尤其是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如果你還希望別人能夠知道你的名字時,你就必須持續不斷的上網。你上網的時間越多,就會有越多人認識你,相對的你也會比較了解哪些人是’’屬於同一族群的’’。如果你有幾天沒上網去和夥伴聊天,或許你就逐漸被大家淡忘,於是你就會有漸漸退出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會迫使你想要重回自己的網絡區,重建與網友的關係。此時,恐懼及害怕被拋棄的感覺會從你的潛意識悄悄升起,逼的你不得不強迫自己花更多時間再重新加入。

這種經常在特定網絡的核心尋求樂趣者,通常是在找一種認同感以及歸屬感。有時這是一種健康的認同,但有時為了消除自己的內在焦慮。The Jennicam 現象提供了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在網際網路虛擬的世界中,是強調人們是如何的需要歸屬感以及社會對個人自我的肯定。當珍妮佛先後在自己的宿舍及房間架設起現場視訊播送系統時,她立即獲得了絕大的迴響。開始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她、思索她,同時一起觀看她現場傳送出來的生活景象。於是珍妮佛變成這一群人共同凝聚共識及認同的焦點。這一群人集體的對珍妮佛的讚賞--一種合理化的防衛作用,填補了人們自我感的空虛。即使無法直接與珍妮佛溝通,有些他的愛慕者會在自己的電腦架設螢幕追蹤珍妮佛的網站實況,於像是它們就會覺得自己好像也進到珍妮佛的網站、與珍妮佛一起。這樣虛擬與珍妮佛同在的感覺,是一種雙向的轉移作用,形成兩者之間的友誼。當我們試圖訪談這一群人時,珍妮佛形容她自己感覺可以幫助某些寂寞的男人,把她當作替代的女朋友,並且隨時都可以出現這些想見到女友的男人面前,立即的滿足他們。(待續)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