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享(15)
媒體報導(13)
學員佳作(27)
精神衛教(26)

 


◎ 精神衛教(26)>
電腦網路(12)>健康與病態的網路使用(1) - 高旻邦心理師
健康與病態的網路使用(1) - 高旻邦心理師
2006/05/30

轉載自心靈園地
玉里榮民醫院 臨床心理師 高旻邦 摘譯

隨著網際網路以及視訊科技的發達,虛擬社會、聊天的空間與網站在網路上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或許上網是現在一般人每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但是您可曾思索過自己上網聊天的動機以及內在需求嗎?本篇文章將提供您一些新的思索方向!

有一天,在我沈浸在名為Palace聊天網站(叫做Main Mansion)時,我發現同時間有許多的使用者。Main Mansion可能是最早且最受歡迎的網站,使用Palace聊天軟體(它是一種可以讓使用者以圖示(叫avator)代表自己,以此與其他成員互動的軟體)。每當我與其他人文字溝通的時候提到了Palace,就會發生有趣的事情。例如,我打入一段話"你對Palace的觀感為何?",我很驚訝地看著出現在螢幕上的字"你對這東西(the thing)侵蝕我生活的觀感為何?"。當我領悟了"Palce"被幾個字取代的原因,我由困惑轉為喜悅。

事實上,Palace的創始者Jim Bumgardner早已領悟到此點,並將之放入程式設計中。它引發一個重要的問題,可能是使用者共同關心的問題--Palace正在侵蝕我的生活嗎? 在網路的許多環境裡,有些使用者發現他已經著迷於網路建構的生活型態,並且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沈浸在那裡,有時候已經忽略掉真實的生活。他們並不全然地發現到他如此地沈溺於其中;他們無法清楚地解釋為什麼會"上癮"。在Palce spa裡,"Palace"被取代的事情指出它是一沒有名稱的東西(THING),一種強勁的、沒有名稱、隱藏的力量。它不是一個聊天的窗口或新聞群組或電子郵件來侵蝕我們的生活,而是一個由網路燃起的潛在力量。

人的動機是圍繞在需求相互連結系統上建構而成,在意識層面的需求個體可以很容易地指出來,但在潛意識的需求就不是這樣,而是以"the thing"代替。因為那樣的活動或人引起了重要的慾望,個人就會因此而著迷,甚至固著於此,通常為潛意識的。 心理衛生是流暢表達、滿足與可實現的需求--一個自然生成及消失的喜好。當需求被壓抑、忽略、轉移或掉入一個表面及間接滿足的惡性循環裡,導致病態固著與上癮。在心理衛生,需求可被實現與滿足將形成更具體及統整的自我。在病態的與上癮,自我是空洞與解離的。

對網路著迷可以是健康的、病態的上癮或介於兩者之間,它是連續性的向度,個體落入此向度的那一點受多因素影響。以下我列出八個因素,幫助個人釐清健康或病態地沈浸在網路世界,以及這些活動對個人內在需求的影響。
1.網路活動滿足多少種需求:需求可以是心理的、內在的、人際的與心靈的,滿足的需求越多,網路對人的影響就越大。

2.潛在被剝奪的程度:潛在需求沒有滿足、被否認、或被忽略的程度越高,個人尋求滿足的動機就越高。因為網路是那樣的多彩多姿、富吸引力及垂手可得,所以很容易地滿足飢渴的人,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剝奪的人。

3.網路活動的型態:網際網路的使用富多樣化,有些是非社交性的,像遊戲、開發軟體及收集資料、文獻及圖片等。有些網路環境是互動式的,提供網路遊戲及競賽,其他的則純粹是社交性的,其中包括同步的或非同步的交流(例如,聊天vs電子郵件),或文字vs影音交流。不同的網路型態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多元的網路型態能滿足多種需求,因此就越富吸引力。例如,同時具備遊戲及社交、聊天及電子郵件、影像及文字交流的網路型態能夠吸引廣大層次的人群。

4.網路活動對個人生活影響的程度:維持健康衛生、工作成就、與同儕、朋友及家人關係是重要適應的特徵。網路活動影響這些特徵的多寡、廣度顯示出其病態的程度。

5.個人主觀的感受:憂鬱、挫折、覺醒、疏離、罪惡及生氣感是病態網路使用的特徵個人可能會將這些感覺與網路生活或個人生活連結。通常它們都源自於表面滿足或加深需求的網路活動。

6.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個人越瞭解自己的動機,潛意識的"東西"就越失去力量驅使個人使用網路。在網路世界可讓壓抑的需求與慾望實行(acting out)只是一種宣洩,強迫性地重複,永無休止。修通(working through)內在需求意指個人解決了需求衝突或與剝奪,至少瞭解這些需求意味著什麼。厚顏地否認意味著上癮行為及對自己需求缺之自覺,相反地,領悟自己沈溺在網路的前置因素將是跳離的第一步,在某些情況只是一腔熱血的健康信念罷了。

7. 體驗與參與階段:新的使用者可能受到充滿幻想的網路世界吸引,當網路的新鮮感消失與現迫於實生活責任的壓力,使得上癮階段不會發生。某些時候,對網路生活高期待受到挑戰,需求未獲得滿足,失望的結果迫使個人回到現實生活。經驗的老手瞭解這些引誘使用者上癮的詭計(例如,匿名的心理效應),而能夠自在悠遊於網路世界。

8.現實生活與網路生活的和諧:在理想的狀況下,投入網路活動與現實生活、朋友、家庭應是平衡的。這兩種生活以可以整合,也就是將網路生活帶入現實生活,與網友會面、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與家人分享網路生活,以及透過網路與現實生活中的伙伴連絡。病態的網路使用者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甚至視現實生活為干擾。

│上一則 ││下一則 │ 回上頁

 

Copyright©霍格華茲催眠醫學院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